撤退就是失败?人类史上2次大撤退:一次救了中国,一次救了世界

在战争的残酷现实中,撤退常常被视为失败的象征,意味着己方在正面战场上已经失去了主动权,迫于无奈才作出了退却的选择。然而,实际上,在一些特殊时刻,选择撤退往往是为了最大程度地保存士兵的生命,避免遭受更大规模的伤亡。通过战略性的撤退,军队能够与敌方进行迂回,寻找新的机会来发动反击。在这种情况下,若继续坚持正面硬碰硬的做法,不仅会遭遇更多毫无意义的损失,还显得极其鲁莽和缺乏战略眼光。

因此,撤退并不等同于失败,而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战略调整,基于现实情况作出的最佳决策。在人类历史上,有两次重大而广为人知的撤退事件,被人们铭记并作为经典案例载入教科书。其中一次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意义重大,堪称拯救了整个国家;而另一次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也可以说是拯救了整个世界。

红军的长征便是这样的一个典型例子,这一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那时,红军与国军展开了激烈的较量,国军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庞大的人力优势,给红军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这种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红军虽多次成功击退敌人的进攻,但由于战术上的突发变故,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得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面对惨重的损失,若继续坚持与敌军的正面交锋,红军很可能会遭遇更大的灾难,甚至失去反抗的能力。

展开全文

因此,红军最终决定快速撤退,通过艰辛的长征,翻越高山和恶劣地形,有效地摆脱了敌人的追击,寻求反击的机会。尽管在长途的行军过程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食物短缺和衣物匮乏等种种困难,但凭借坚韧不拔的意志,他们挖掘野草根,煮食皮带,毅然克服种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了与其他红军部队的会师。这次长征不仅有效保障了红军的有生力量,避免了更多的损失,还为后续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敦刻尔克大撤退同样是令人铭记的历史事件。自德国发起战争以来,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迅速席卷欧洲,德军的闪电战更是让众多国家感到恐惧,纷纷选择放弃抵抗。当战争持续一段时间后,尽管英国最初因英吉利海峡的地理优势没有受到直接威胁,但随着战局的变化,英国也屡遭失败,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和军事压力。面对巨大的劣势,英军最终决定在敦刻尔克进行大规模撤退。由于撤退仓促,且参与的人员数量庞大,许多武器装备最终被遗弃在沙滩上。

根据历史记录,这一撤退行动成为英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撤退,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内,英军从敦刻尔克撤回的人数达到了超过30万之众。这为随后对德国的反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兵员支持,同时也为二战保存了更多的战斗力。从这一点来看,这次战略性撤退不仅拯救了英国,更是拯救了整个世界。因此,撤退在某种程度上并不代表失败,而是一种为了长远目标而保存实力的前瞻性决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