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 | 十年来,亚投行成员数量增至多少个?

B

解析:

着力推动文物古迹、古老建筑、名城名镇、历史街区、传统村落、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大保护格局。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筑牢文物安全底线。考古工作是展示和构建中华民族历史、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要加强古代遗址的有效保护,有重点地进行系统考古发掘。红色资源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珍贵资源,保护是首要任务。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爱惜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我国农耕文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要保护传承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地域特点的乡村文化遗产,加大对古镇、古村落、古建筑、民族村寨、文物古迹、农业遗迹的保护力度。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将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作为首要任务,严格保护文物古迹本体及环境,合理保存传统文化生态。(摘自《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

3

多选题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以下属于土地的有____。

A.耕地

B.林地

C.草地

D.湿地

E.沙地

ABCDE

解析:

2025年6月25日是第35个全国土地日,这是属于耕地、林地、草地、湿地、沙地等的共同节日。大地以各种方式滋养着万物。我们要树立大土地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让每一寸土地都得到妥善保护、合理利用。

树立大土地观,要坚持重点论,将耕地保护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从首个全国土地日至今,保护耕地是贯穿始终的鲜明主线。耕地作为“命根子”,是粮食生产的物质载体,承载着14亿多人的衣食温饱,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严格占补平衡、强化用途管制,确保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

树立大土地观,要坚持两点论,处理好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的关系。耕地既是农业生产空间,也是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要超越“就耕地论耕地”局限,将耕地视为国土空间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耕地与林地、湿地等生态用地重叠率高,要从保耕地数量转向平衡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如东北黑土区通过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既提升地力又增加碳汇能力,实现单产提高与生物多样性恢复“双赢”。(摘自2025年6月25日新华时评《牢固树立大土地观》)

4

单选题

2025年6月24日至26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天津举行,本届论坛以____为主题。

A.“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B.“未来增长的新前沿”

C.“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

D.“领导力4.0:全球化新时代的成功之道”

A

解析:

据新华社2025年6月26日报道,仲夏时节,天津迎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六届新领军者年会(又称“夏季达沃斯论坛”)。2025年6月24日至26日,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余名嘉宾以“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为主题,共同探讨在地缘经济格局不断变化背景下全球增长的新方案。

(注:“未来增长的新前沿”是第十五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驱动力”是第十四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领导力4.0:全球化新时代的成功之道”是第十三届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主题)

5

单选题

据新华社2025年6月24日报道,由中国倡议发起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朋友圈”从最初的57个创始成员扩展到____个,带动____美元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区域发展、推动多边合作贡献着独特力量。

A.100 近1000亿

B.110 近1000亿

C.100 超2000亿

D.110 超2000亿

D

解析:

2015-2025,十年弹指一挥间,精心播下的种子,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由中国倡议发起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朋友圈”从最初的57个创始成员扩展到110个,带动超2000亿美元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区域发展、推动多边合作贡献着独特力量。

2013年10月,中国倡议成立亚投行;2015年4月15日,意向创始成员总数达到57个;当年12月25日,亚投行协定生效,亚投行宣告成立;2016年1月16日,亚投行正式开业运营……

一个个跃升的数字,写就一份成色十足的高质量发展十年答卷——

“朋友圈”越来越大。亚投行成员数量从57个创始成员增至目前的110个,遍布全球六大洲,覆盖世界81%的人口和全球65%的GDP;

项目越投越多。截至目前,已批准322个项目,批准融资总额超600亿美元,带动超2000亿美元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

受益成员分布越来越广。惠及38个亚洲域内与域外成员,除了亚洲,还分布在非洲、拉美等地,涵盖能源、交通、水利、公共卫生与教育等领域,多个项目成为国际合作典范。(摘自新华社2025年6月24日报道《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多边力量——亚投行十年发展观察》)

6

单选题

2025年6月24日,由教育部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____正式落户____,预计2026年底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开展望远镜总装调试。

A.“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 四川稻城

B.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四川稻城

C.“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 贵州平塘

D.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 贵州平塘

A

解析:

2025年6月24日,由教育部推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批准立项的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正式落户四川稻城,预计2026年底完成配套设施建设,开展望远镜总装调试。从“中国天眼”FAST到新一代太阳望远镜WeHoST,中国探索宇宙不停步。

WeHoST由南京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等单位共同研制,是全球最大的轴对称太阳望远镜。

目前,望远镜本体即将建造完毕,观测台址选在海拔4700米的四川稻城无名山上,当地拥有优良的大气宁静度和太阳观测条件。

项目总负责人、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丁明德介绍,WeHoST主镜口径达2.5米,兼具高分辨率和大视场的优势,看得清的同时更能看得广,分辨率较国内外现有的大口径太阳望远镜有所提升的同时,观测视场也扩大了三到四倍,能够覆盖整个太阳活动区。

贴心小链接 ↓

20250625

主编:王谦

编辑:李紫锐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