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贪食症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暴食障碍。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19年5月22日)参考文献应符合正确的引用、脚注及外部链接格式。

维基百科中的醫學内容仅供参考,並不能視作專業意見。如需獲取醫療幫助或意見,请咨询专业人士。詳見醫學聲明。

神经性贪食Bulimia nervosa异名暴食症病患因暴食症而出現琺瑯質磨損及酸蝕現象症状暴飲暴食扣喉催吐或濫用瀉藥,因此體重不一定會暴增[1][2]併發症牙齒磨損、抑鬱症、焦慮症、濫藥、自殺[2][3]病因基因及環境因素[2][4]診斷方法因患者病歷而異[5]鑑別診斷厭食症、飲食失調、克萊恩-萊文症候群、邊緣性人格障礙[5]治療认知行为疗法[2][6]藥物SSRI、TCA[4][7]预后半數患者經治療後十年內可康復[4]患病率360萬人 (2015)[8]分类和外部资源醫學專科精神病学ICD-116B81ICD-10F50.2OMIM607499DiseasesDB1770MedlinePlus000341eMedicine806548、​286485[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神经性贪食[9][10](英語:bulimia nervosa,台湾作心因性暴食症[11],台湾简称暴食症),是一種進食障礙,其特徵為患者會嘗試在暴飲暴食後試圖進行淨空行為。暴飲暴食代表在極短時間內攝取巨量食物,而淨空行為則是盡其所能消除所吃下的食物,例如透過嘔吐或服食瀉藥來達成[2],也可能透過使用利尿劑、興奮劑、持續禁食或過度運動來努力減重[2][4];不過,大部分患者的身高體重指數在正常值內[12]。如此強制性的嘔吐行為,可能導致關節皮膚增厚及牙齒破損。暴食症經常與其他精神病相關,如抑鬱、焦慮、藥物與酒精成癮等[2],亦有高風險的自殺與自殘傾向[3]。

如果近親有暴食症症狀,其家族內較普遍有其他暴食症患者[2];遺傳導致暴食症的風險比例約為30%至80%[4]。其餘導致患病的風險因素包含心因型壓力、對於標準身型的社會文化壓力、自尊低落和肥胖症等[2][4]。生活環境中若有家長擔心體重的狀況或推廣節食的文化價值觀,也有風險導致罹患暴食症[4]。通常會基於個人病史來診斷是否罹患暴食症[5],但若患者否認有暴飲暴食與淨空行為時則難以確診[4]。如果病人曾被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症,則應依照此診斷[4]。其他類似的疾病包括過胖暴食症、克萊恩-萊文症候群和邊緣性人格障礙等[5]。

認知行為療法是暴食症主要的治療方式[2][13]。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 (SSRI) 或 三環類抗抑鬱藥類抗抑鬱藥物通常具有一定療效[7][4] 。儘管神經性暴食症患者較神經性厭食症患者相比預後較佳,但患者的死亡風險較健康人群高[3]。約五成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十年後狀況完全改善[4]。

女性的暴食症發病率約為男性的9倍,其中年輕婦女患病率最高[5] 。 1979年,暴食症由英國精神科醫師格拉德‧羅素(英语:Gerald Russell)首次命名並描述[14][15]。

好發族群[编辑]

患者多為成年的年輕女性,通常天生身材就稍微胖一點,或者根本就是標準體重,且在青少年時期(國、高中階段)曾多次嘗試減重。這些患者通常與家人相處狀況也不是很好。[來源請求]

病徵及心理[编辑]

病患會在四下無人時瘋狂的吃下許多食物,接著心理產生罪惡感而去催吐(或服用瀉藥),催吐完會暫時紓解心中罪惡感。但是病患隨即會感到「催吐這種行為是可恥的」而產生焦慮,導致病患會以「吃下大量食物」來紓解焦慮。這是一個無窮的循環。通常患者吃下來的食物每次總熱量高達10000~15000 Kcal,通常是一些速食、高熱量食物。由於患者會在四下無人情況下進行這些行為,所以臨床上要檢查出來非常的困難,通常必須由好友、家人發現,另外牙醫師檢查牙齒時,亦可由牙齒琺瑯質的改變診斷出患者。另外這些患者會有過度運動情形。

對身體之傷害[编辑]

發胖:雖然患者會自行將吃進去的食物嘔吐出,但通常仍會有約30~75%的食物被吸收。如果是吃瀉藥方式,吸收的食物高達九成。

運動傷害:患者擔心吃下的食物會造成發胖,所以會過度的運動。

心理障礙:患者易產生自卑、憂鬱之心理。

牙齒損傷:催吐時胃酸造成牙齒脫鈣現象。

心灼熱:催吐時胃酸腐蝕食道,造成心灼熱。

血鉀濃度過低

唾腺發炎:胃酸腐蝕唾腺造成。

便秘:由於排遺量減少造成便秘。

著名病例[编辑]

戴安娜王妃(英国)

艾頓·莊(英國著名歌手)

法鲁克一世(埃及最后一任国王)

参考文献[编辑]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Buli2012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Bulimia nervosa fact sheet. Office on Women's Health. 2012-07-16 [27 June 20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9).

^ 3.0 3.1 3.2 Smink, FR; van Hoeken, D; Hoek, HW. Epidemiology of eating disorders: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Current psychiatry reports. August 2012, 14 (4): 406–14. PMID 22644309.

^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 4.10 Hay PJ, Claudino AM; Claudino. Bulimia nervosa. Clinical Evidence. 2010, 2010: 1009. PMC 3275326 . PMID 21418667.

^ 5.0 5.1 5.2 5.3 5.4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Fifth.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2013: 345–349. ISBN 978-0-89042-555-8.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Hay2013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7.0 7.1 McElroy, SL; Guerdjikova, AI; Mori, N; O'Melia, AM. Current pharmacotherapy options for bulimia nervosa and binge eating disorder..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October 2012, 13 (14): 2015–26. PMID 22946772.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GBD2015Pre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世界卫生组织). 06 Mental, behavioural or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06 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ICD-11 for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Statistics[OL],2024-01. https://icd.who.int/browse/2024-01/mms/en?secondLanguageCode=zh#509381842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术语在线:bulimia nervosa[OL]. 北京:北京市电通电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2024]. https://www.termonline.cn/search?searchText=bulimia+nervosa.

^ 国家教育研究院. 乐词网:bulimia nervos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OL]. 台北:台北院区语文教育及编译研究中心[2024].

^ Bulik, CM; Marcus, MD; Zerwas, S; Levine, MD; La Via, M. The changing "weightscape" of bulimia nervos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October 2012, 169 (10): 1031–6. PMID 23032383.

^ Hay, P.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vidence for psychological treatments in eating disorders: 2005-2012..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ting disorders. July 2013, 46 (5): 462–9. PMID 23658093.

^ Russell G. Bulimia nervosa: An ominous variant of anorexia nervosa.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79, 9 (3): 429–48. PMID 482466. doi:10.1017/S0033291700031974.

^ Palmer R. Bulimia nervosa: 25 years on.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 : the Journal of Mental Science. 2004, 185 (6): 447–8. PMID 15572732. doi:10.1192/bjp.185.6.447.

外部連結[编辑]

About.com's Eating Disorders sit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參見[编辑]

神經性厭食症

查论编ICD-10 精神與行為障礙(英语: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F 290–319)神經性或症状性精神障碍失智症

輕度認知障礙(英语: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阿茲海默症

血管性失智症

皮克氏病

克雅二氏病

亨丁頓舞蹈症

帕金森氏病

爱滋病痴呆综合征(英语:AIDS dementia complex)

額顳葉失智症

日落综合征

逃逸型失智症(英语:Wandering (dementia))

自閉症光譜

自閉症

亞斯伯格症候群

學者症候群

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

高功能自閉症

其他

譫妄

腦震盪症候群

器质性脑病综合征(英语:Organic brain syndrome)

精神活性物质引起的精神障碍

藥物中毒(英语:Substance intoxication)/藥物過量

生理依賴

物質依賴

反彈效應

藥物戒斷

精神分裂症、分裂型障碍和妄想症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

分裂型障碍

持续性妄想障碍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诱发性妄想障碍

分裂情感障碍

情感障礙

狂躁

雙相障礙

I型(英语:Bipolar I disorder)

II型(英语:Bipolar II disorder)

环性心境障碍

Bipolar NOS(英语:Bipolar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抑郁性障碍

重性抑郁障碍

心境恶劣障碍

季节性情绪失调

非典型抑郁障碍

忧郁型抑郁障碍

神經性、壓力相關身心性疾病焦虑症恐懼症

廣場恐懼症

社交焦慮

社交恐懼症

恐见人症(英语:Anthropophobia)

特殊恐惧症

幽闭恐惧症

蜘蛛恐惧症

其他

恐慌症

恐慌發作

广泛性焦虑症

强迫症

壓力

急性应激反应(英语:Acute stress reaction)

創傷後壓力症

適應障礙症

適應障礙症伴隨憂鬱情緒

身心性疾病

體化症(英语:Somatization disorder)

身體畸形恐懼症

疑病症

疾病恐懼症(英语:Nosophobia)

達科斯塔綜合症

心理性疼痛(英语:Psychogenic pain)

轉化障礙

甘塞爾症候群(英语:Ganser syndrome)

咽球症

神經衰弱

集體歇斯底里

解离性障碍

解離性身分疾患

分离性遗忘症

解離性漫遊症(英语:Fugue state)

人格解體障礙

生理/物理性行為进食障碍

神经性厌食症

神經性暴食症

反刍综合症

NOS(英语:Eating disorder not otherwise specified)

非器質性睡眠障碍

嗜睡症

失眠

異睡症

快速眼动期睡眠行为障碍(英语: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behavior disorder)

夜驚

恶梦

性功能障碍

性慾

性慾低下症

性慾亢進

性刺激

女性性功能障碍

勃起功能障碍

性高潮

性高潮障礙

迟泄

早發性射精

Sexual anhedonia(英语:Sexual anhedonia)

疼痛

陰道痙攣

性交疼痛

產後(英语:Psychiatric disorders of childbirth)

产后抑郁症

产后综合征

成人人格及行为障碍具体人格障碍

偏执型人格障碍

分裂样人格障碍

社交紊乱型人格障碍

情绪不稳定型人格障碍

表演型人格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

焦虑(回避)型人格障碍

依赖型人格障碍

其他未特指人格障碍

自恋型等

习惯及冲动障碍

病理性赌博

病理性縱火

病理性竊盜

性偏好障碍

窺視症

暴露癖

施虐受虐癖

戀物障碍

恋童障碍

性发育、取向相关障碍

性成熟障礙

自我矛盾的性取向

性關係障礙

其它

拔毛障碍

身體集中重複行為(英语:Body-focused repetitive behavior)

人為疾患

孟乔森综合征

性別不安

幼年时期引发的人格及行为障碍(英语:Mental disorders diagnosed in childhood)智能障礙

X染色体连锁精神发育迟滞

鲁扬综合征

心理發展(发展障碍(英语: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特殊性发育障碍

廣泛性發展障礙

自閉症光譜

情緒及行為障礙(英语: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品行障碍

ODD

情緒及行為障礙(英语: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分離焦慮症

社会功能

选择性缄默症

反应性童年依恋障碍

DAD(英语:Disinhibited attachment disorder)

抽动障碍

妥瑞症

發音問題

口吃

语言错乱(英语:Cluttering)

刻板运动障碍(英语:Movement disorder)

刻板性運動障礙(英语:Stereotypic movement disorder)

症狀及未分類疾病

紧张性抑郁障碍

假性懷孕

間歇性暴怒症

心理動作性激躁(英语:Psychomotor agitation)

重復言動(英语:Stereotypy)

心因性非癲癇發作(英语: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

克魯爾-布西症候群

查论编ICD-11 06 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用于疾病与死因统计的ICD-11 (2024-01):06 精神、行为或神经发育障碍神经发育障碍

6A00 智力发育障碍

6A01 发育性言语和语言障碍

6A02 孤独症谱系障碍

6A03 发育性学习障碍

6A04 发育性运动协调障碍

6A05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6A06 刻板运动障碍

8A05.0 原发性抽动或抽动障碍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

6A20 精神分裂症

6A21 分裂情感性障碍

6A22 分裂型障碍

6A23 急性短暂性精神病性障碍

6A24 妄想症

6A25 原发性精神病性障碍症状

物质所致精神病性障碍

紧张症

6A40 与其他精神障碍有关的紧张症

6A41 物质或药物所致的紧张症

心境障碍心境发作

抑郁发作

躁狂发作

混合发作

轻躁狂发作

双相及相关障碍

6A60 双相障碍I型

6A61 双相障碍Ⅱ型

6A62 环性心境障碍

抑郁障碍

6A70 单次发作抑郁障碍

6A71 复发性抑郁障碍

6A72 恶劣心境障碍

6A73 混合性抑郁和焦虑障碍

GA34.41 经前期烦躁障碍

6A80 心境障碍中,心境障碍发作的症状和病程表现

物质所致心境障碍焦虑及恐惧相关障碍

6B00 广泛性焦虑症

6B01 恐慌症

6B02 廣場恐懼症

6B03 特定恐惧症

6B04 社交恐懼症

6B05 分离性焦虑障碍

6B06 选择性缄默症

物质所致焦虑障碍

6B23 疑病症(健康焦虑障碍)

强迫及相关障碍

6B20 强迫症

6B21 躯体变形障碍

6B22 嗅觉牵连障碍

6B23 疑病症(健康焦虑障碍)

6B24 囤积障碍

6B25 以身体为中心的重复行为障碍

6B25.0 拔毛癖(拔毛障碍)

6B25.1 皮肤搔抓障碍

物质所致强迫及相关障碍

8A05.00 Tourette综合征

应激相关障碍

6B40 創傷後壓力症

6B41 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6B42 延长哀伤障碍

6B43 适应障碍

6B44 反应性依恋障碍

6B45 脱抑制性社会参与障碍

分离性障碍

6B60 分离性神经症状障碍

6B61 解離性失憶症

6B62 出神障碍

6B63 附体出神障碍

6B64 解離性身分疾患

6B65 部分分离性身份障碍

6B66 人格解体-现实解体障碍

6B6Y 其他特定分离性障碍

6B6Z 未特定的分离性障碍

喂食及进食障碍

6B80 神经性厌食症

6B81 神经性贪食症

6B82 暴食障碍

6B83 回避-限制性摄食障碍

6B84 异食癖

6B85 反刍-反流障碍

排泄障碍

6C00 遗尿症

6C01 遗粪症

躯体痛苦和躯体体验障碍

6C20 躯体痛苦障碍

6C21 身体完整性烦恼

物质使用和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物质分类

6C40 酒精

6C41 大麻

6C42 合成大麻素类

6C43 阿片类

6C44 镇静、催眠或抗焦虑药物

6C45 可卡因

6C46 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类、甲基苯丙胺或甲卡西酮)

6C47 合成卡西酮类

6C48 咖啡因

6C49 致幻剂

6C4A 尼古丁

6C4B 挥发性吸入剂

6C4C MDMA或相关物质(包括MDA)

6C4D 分离性药物[包括氯胺酮和苯环利定(PCP)]

物质使用所致障碍

.0 精神活性物质单次有害性使用

.1 精神活性物质有害使用模式

.2 物质依赖

.3 物质中毒

.4 物质戒断

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5 致谵妄

.6 致精神病性障碍

.70 致心境障碍

.71 致焦虑障碍

.72 致强迫及相关障碍

.73 致冲动控制障碍

6A41 物质或药物所致的紧张症

物质风险性使用

成瘾行为所致障碍

6C50 赌博障碍

6C51 游戏障碍

冲动控制障碍

6C70 纵火狂

6C71 偷窃狂

6C72 强迫性性行为障碍

6C73 间歇性暴怒障碍

物质所致冲动控制障碍

破坏性行为或去社会障碍

6C90 对立违抗障碍

6C91 去社会品行障碍

人格障碍及相关人格特质

6D10 人格障碍

6D11 突出的人格特质或模式

.0 负性情感

.1 去依恋

.2 去社会

.3 脱抑制

.4 强迫

.5 边缘型模式

性欲倒错障碍

6D30 露阴障碍

6D31 窥视障碍

6D32 恋童障碍

6D33 强制性性施虐障碍

6D34 摩擦障碍

做作障碍

6D50 对自身的做作障碍

6D51 对他人的做作障碍

神经认知障碍

6D70 谵妄

6D71 轻型认知障碍

6D72 遗忘障碍

痴呆

6D80 阿尔茨海默病所致

6D81 脑血管疾病所致

6D82 路易体病所致

6D83 额颞叶痴呆

6D84 精神活性物质(包括药物)所致

6D85 分类于他处的疾病所致

6D86 痴呆引起的行为或精神紊乱

中国大陆译名参考王振、黄晶晶主译,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ICD-11 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