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病的僧人:没有子女、没有积蓄,他们该如何自渡?_手机网易网
如今,随着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包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进入传统的婚姻家庭模式,而是成为“丁克情侣”、“只恋爱不结婚”,甚至终生保持独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单身虽然有一段时间很有趣,但单身并不总是意味着“快乐”。相信每一个选择独身或丁克的年轻人都或多或少听到过父母亲人担心的询问:“万一你以后老了、生病了,谁来照顾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确实,对于他们来说,“如何优雅地老去”是一个问题。然而,这样一群人的生、老、病、死或许可以提供一个参考答案:那就是重病的僧人。
佛教也有生老病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提到寺庙、佛教、僧侣,人们总是会产生一些奇幻的遐想。比如,他们都是经过刻苦修行,才能吃风喝露;“得道”的和尚圆寂后会焚烧舍利,修行深的会“化成彩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种种猜测,给这群修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以至于大家甚至忘记了和尚也是人。在佛教中,他们还没有解脱。他们没有办法摆脱这个“流出之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出家人长年患病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想象中修为高深、百毒不侵的高僧不同,大多数修士的体质并不比普通人健康。由于佛教本身具有救苦救难的功能,为身心痛苦的人提供精神寄托和归宿,所以很多信佛出家的僧人都患有一些大大小小的疾病。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著名女演员陈晓旭,她曾在1987年版的《红楼梦》中扮演“林黛玉”一角。她在盛年时患了乳腺癌,很快皈依佛门出家为僧。姑息治疗,最后香消玉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那些出家时没有明显疾病的和尚,身体素质也不一定很好。原因之一是中国佛教独特的斋戒习俗。大多数中国佛教徒实践信仰的方式是念经和吃素。许多人在佛教徒时期就开始戒除肉食。吃素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长期素食对人体没有明显的好处,甚至可能会因缺乏蛋白质、脂肪和B族维生素而导致体质下降,更容易生病。山西医科大学严晓青等4位医学教授对五台山63名僧人的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僧人都不同程度地贫血、营养不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佛教中的生老病死并不比佛教外的少,甚至可能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其他人相比,出家人的生老病死似乎更加困难:由于戒律的限制,他们必须独身,没有孩子,抛弃一切世俗的束缚。绝大多数人在家修行时就已经与父母、亲人建立了相对冷漠的关系,出家时就与世俗意义上的原生家庭断绝了联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遇到困难,修士只能靠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友及社会各界人士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运的是,僧侣们并不是单独修行,他们大多依赖于某个寺院及其僧团。大多数时候,都有其他修士过来帮忙,帮忙照顾。由于我们都是慈悲的佛教徒,而且处境也差不多,当同伴生病或受伤时,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心疼他们,而他们大多也会全心全意地照顾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如果病重到连道友都照顾不了怎么办?一般人基本上都会用钱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和尚有多少钱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众所周知,汉地僧侣的生活是贫困的。虽然也有像嵩山少林寺那样靠“寺庙产业”赚大钱的知名“大寺庙”,但节俭、贫穷是这个群体的日常状态。
据2015年发布的《中国宗教调查报告》显示,僧侣月人均收入为397元,五大宗教神职人员月均收入为506元。即使僧侣们生活俭朴,生活少欲,这些钱也很难满足僧侣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供养这么多的僧侣,大多数寺庙都有自己的房产。僧侣们每天除了念经修行之外,还需要下地干活赚取收入。另一部分收入来自信徒每年缴纳的香火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和尚没有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很多时候,如果出家人患了严重的疾病,超出了道友的承受范围,他们就会像普通人一样向社会求助。最传统的方式当然是出去化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辽宁海城,有一座大悲寺,里面几乎住满了尼姑(即女和尚)。据说他们是中国最后一批“苦行僧”,每年都会组织所有比丘尼长途跋涉“化缘”。
与其他寺院不同的是,大悲寺的比丘尼严格遵守金钱戒律,不征收财物。施舍所得几乎全部用于衣食住行。不过,其他寺院的僧侣为了治疗自己或同伴的疾病,也接受外部捐款,甚至通过网络众筹平台筹集善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虽然筹集到的善款将用于僧人的治疗,但并不是所有僧人都愿意接受。这也与和尚自身的生死观有关。有些僧人认为,生、老、病、死只是自然现象,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个世界上延续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山东东明寺出家的18岁小和尚施普金,从小就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有困难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当他25岁时心脏病发作时,许多僧侣和信徒向他捐款,为他的后续治疗筹集了数十万善款。不过,医生告诉施普金,手术成功率不高,可能会有后遗症。
他坚信轮回,希望人们的善意更有价值。他毅然决定放弃治疗,把善款捐给其他更需要的人,笑笑生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助摆渡人的最终死亡
对于大多数身患重病或年老的和尚来说,他们没有什么可以依靠的。很多时候他们既无法筹集治疗资金,也无法接受信徒的捐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佛教思想的影响,他们对生死有着独特的看法,他们更愿意把死亡看作是自然消亡的过程,是灵魂摆脱旧躯体、开始新生命的过程。新的轮回之旅,甚至是修炼成熟、涅槃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他们宁愿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中不受到过多的外界干预,而是在特定的场合安详地死去。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寺院特设“如意寮”和“钢生寮”,其中“如意寮”是生病僧人的安息处,“钢生寮”是垂死僧人的安息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送往“往生屋”的临终僧人,将在往生咒的安慰和陪伴下完成他们的人生旅程。这应该算是中国最早的临终关怀。僧侣们相信,转生咒可以引导死者离开肉身,拯救中阴,进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僧人圆寂后,寺院会召集僧人为他诵经祈福,沐浴更衣,火化致死,以保证他离世的尊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完僧人的生、老、病、死,相信每个人对于“独老”所要面对的一系列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现代社会开放包容,人们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独身者也应该做好长远规划,为自己的生、老、病、死做好准备,这样才能“从容地老去”并像和尚一样圆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