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为何只有一只脚?〔修订〕

原文

鲁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古者有夔一足,其果信有一足乎?”孔子对曰:“不也,夔非一足也。夔者忿戾恶心,人多不说喜也。虽然,其所以得免于人害者,以其信也。人皆曰:‘独此一,足矣。’夔非一足也,一而足也。”哀公曰:“审而是,固足矣。”(《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①鲁哀公:名蒋,春秋时鲁国的君主。②夔(kuí):传说中尧舜时代的乐官。一足:一只脚。③果信:果真。④不(fǒu):否。⑤忿戾(fèn lì):蛮横无理,动辄发怒。恶(è)心:狠恶之心。⑥说(yuè):高兴。这个意思后来写成“悦”。⑦虽然:尽管这样。⑧得:能,可。⑨以:凭借。⑩独:仅仅,只是。⑪审而是:仔细考察而确是这样(的话),果真如此的话。⑫固:当然。

译文

鲁哀公问孔子说:“我听说,古时候有夔这样一个人,只生了一只脚。他果真只有一只脚吗?”孔子回答说:“不是的,夔不是只有一只脚。夔这个人,性情暴烈,冷酷无情,所以人们大都不喜欢他。尽管如此,他却一直能够避免被人加害,原因就在于他非常诚信。人们都说:‘只要这一点,已经足够了。’所以,夔并不是只有一足脚,而是说只要诚信这一点就足够了。”哀公感叹道:“果真如此的话,当然足够了。”

读后感

夔是远古传说中的人物,据说曾经做尧的乐官。神话传说中有一种野兽也叫夔,样子像牛,没有角,仅有一只脚。到了春秋末年鲁哀公的时候,这些神话传说大概已经跟远古历史分辨不清了。有一天哀公就向博学的孔子请教夔为什么只有一只脚。孔子解释说,夔这个人脾气又臭又硬,不招人喜欢,可是就凭借诚信的名声一生平安。可见,作为社会性的动物,脾气不好固然是不利的因素;然而,在社会群体中人们更看重的品质是诚信。假设有人乖巧机灵、时时处处讨人欢心,可是满嘴谎话不守信用,这人会是怎样的下场呢?

文中“足”的本义是指人体的下肢,哀公所理解的“夔一足”,差不多类似于美人鱼没有两腿,只有一个下肢,而不是说有两条腿一只脚。有时“足”也专指踝(huái)骨以下的部分,后来本义逐渐不用了,“足”就只表示脚的意思了。现代汉语里其实没有跟“足”的本义相对应的词汇,如果需要表达古代“足”的本义,大概要用“腿脚”“下肢”。但翻译的时候又不能说“一只腿脚”“一只下肢”,所以就姑且译成“一只脚”了。

“足”这个字形又被假借来表示“足够”的“足”,因为“足够”的意思太抽象,人们没有专门为它造字,而是借用了同音字“足”。这样,“一足”就产生了歧义:一、一只脚;二、一个就足够了。不过,仔细揣摩一下孔子的解释,却也有牵强之处。从哀公的问话看,古书里记载的大概是“夔一足”,孔子要增字说成“夔一而足”,然后作出貌似合情合理的解说。难怪学者认为孔子是对远古神话进行历史化改造的“罪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