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掌握皮瓣基础知识

供区选择

理想的供区应具备的主要条件如下:

(1)供区部位皮肤或肌肉应健康,局部做过手术、接受过放射治疗或有炎症则不宜采用。

(2)所选皮瓣或肌皮瓣在切取后,应对供区外形及功能无明显影响,故应选择位置相对隐蔽切取后对供区影响较小的皮瓣。

(3)应选择血管恒定、变异较小、易于切取的皮瓣或肌皮瓣。若行游离移植,尚需考虑供区皮瓣的血管口径、长度与受区血管应匹配,通常要求游离皮瓣血管外径在1mm以上,蒂长2~3cm以上,以便血管吻合。如受区要求恢复感觉功能时,皮瓣内必须有可供对接的皮神经。

血供评估

轴型皮瓣需术前定位血管走行(多普勒超声、CTA或MRA)。

随意型皮瓣需严格遵循长宽比例(通常2:1)。

皮瓣几何设计

旋转点:轴心血管进入皮瓣的位置(关键血供点)。

皮瓣轴线:沿轴心血管走行方向设计,确保血供最大覆盖。

张力控制:避免过度牵拉导致血管受压。

4.影响创面修复的常见因素

临床上直接缝合的手术切口或采用皮瓣移植修复的创面,通常组织一期愈合,愈合时间短,愈合质量好,形成瘢痕小。但在组织愈合过程中存在以下因素干扰,可严重阻碍组织正常愈合过程应予避免。

(1)感染:这是影响组织愈合的最常见原因:在采用皮瓣修复感染创面时,必须彻底清除病灶,包括炎性肉芽组织、血运差的瘢痕组织、死骨等,如果创面有急性炎症时,应先予切开引流经过换药扩创等处理,待急性炎症控制后再行清创,务必使采用皮瓣修复的创面是一个相对清洁健康的组织缺损。

(2)异物:开放性创伤常造成伤口内不同程度的异物残留,清创术应予彻底清除,否则异物残留极易造成伤口感染,影响组织愈合。

(3)血流循环障碍:严重创伤尤其伴有主要血管损伤时,会影响肢体或某部分组织血液供应障碍,轻者影响受波及组织愈合,重者造成肢体全部或部分坏死,因此,应高度重视受伤肢体血供情况,一旦判断有大血管损伤,影响肢体血液供应时要及时探查修复。如伤后肢体出现高度肿胀,有肌间隔综合征先兆,应及时切开深筋膜减压,避免肌肉因微循环障碍而坏死,影响组织愈合和功能恢复。

(4)张力过大:无张力缝合是皮瓣移植应遵循的原则,皮瓣移植缝合后张力过大,会影响皮瓣血运、组织愈合,甚至皮瓣部分坏死。

(5)局部制动不够:在关节部位伤口缝合或皮瓣移植后,会因关节活动,而使皮瓣受到张力牵拉,尤其皮瓣血管蒂部受到牵拉,会影响皮瓣成活和伤口愈合。

(6)皮瓣选择不当:在遭受创伤或接受放射治疗部位选用皮瓣,因该区血管已经不同程度受到损害,易造成皮瓣手术失败。

(7)皮瓣设计不合理:皮瓣切取面积偏小或皮瓣转移后不能有效覆盖创面远端,勉强缝合,会造成对皮瓣血管蒂的牵拉,而影响皮瓣血供及愈合。

(8)全身因素:因营养不良,长期使用皮质激素或糖尿病患者等,在创面治疗的同时,应提高全身营养状况,治疗原发疾病,改善创面愈合的全身因素。

06

六、皮瓣移植的并发症与处理

血运障碍

动脉缺血:皮瓣苍白、温度低,需解除血管痉挛或重新吻合。

静脉淤血:皮瓣紫绀、肿胀,可通过放血或重建静脉回流。

感染:清创联合抗生素治疗。

部分或完全坏死:切除坏死组织后二次修复。

供区并发症:瘢痕增生、功能障碍(如肌皮瓣供区肌力下降)。

07

七、现代皮瓣技术的进展

穿支皮瓣的精细化:如DIEP皮瓣(保留腹直肌)用于乳房重建。

嵌合皮瓣(Chimeric Flap):同一血管蒂携带多种组织(如肌肉+皮肤+骨)。

自由风格皮瓣(Free-style Flap):基于任意穿支血管设计皮瓣,突破传统解剖限制。

术中导航技术:吲哚菁绿(ICG)荧光显影、术中超声定位穿支血管。

08

八、皮瓣与植皮的区别

03

九、学习皮瓣技术的要点

解剖学基础:熟练掌握全身血管分布及穿支定位。

显微外科技术:血管吻合、微创操作训练。

三维设计思维:结合缺损形态与血供规律规划皮瓣。

术后监测:观察皮瓣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反应。

皮瓣技术是修复重建外科的核心技能之一,其成功依赖于对血供的深刻理解、精准的解剖操作和个体化设计。随着显微外科与再生医学的进步,皮瓣技术正朝着更微创、功能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参考文献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