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26年,给员工发5000万黄金之后,52岁“厦大首富”遗憾离场

追梦

如果不是1994年回山东老家过年,遇到了广东国际货运公司的一位副总,崔维星的人生可能会是另一种样子。

1992年,崔维星从厦门大学会计系本科毕业,顺利进入广东国旅成为一名会计。这是一份收入不高、稳定但枯燥的工作。

虽然坐在财务部的办公室里,太阳晒不到、雨淋不到,但公司的导游们动辄收入过万,崔维星内心的安分被激发出来,心里屡屡冒出辞职的念头。

正好在这时,他从广东国际货运的这位副总的口中,知道了物流行业的前景,心中的明灯瞬间被点亮。

1994年,他毅然下海加入这家货运公司,协助拓展广东中山的货运业务。

作为一个大学生,突然从环境舒适的办公室,来到杂乱货运场,崔维星并没有明显的不适,甚至经常会亲自下场与工人一起搬运货物。

在中山这个区域市场,崔维星既是负责人、又是打杂工,业务也需要亲自去拓展。虽然环境艰苦,但他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渐打开了市场。

不过,两年后,广东国际货运因业务调整,准备放弃中山市场。崔维星心有不甘,特别是不舍得自己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客户。

于是,他借钱盘下一个8平米的门面,仅有包含自己和妻子薛霞在内的4名员工,支起了“崔氏货运”的摊子。

他的创业生涯由此起步。仅仅一年时间,崔氏货运的资产就达到了20万元。

在自己的货运部发展过程中,崔维星接触到了南航老干空运处,他大学生的身份,给对方负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这个空运处准备承包出去时,对方第一时间找到了他。

也正是这个偶然的机遇,让崔维星的货运部鸟枪换炮,实现了质的飞跃。

2000年,德邦物流正式成立,主打零担快运,最终成为了这个细分领域的王。

-2 -

奔跑

很多人在谈到崔维星时,都会讲到一个关于长跑的故事。

大一那年,学校组织万米长跑比赛,他一圈一圈地跑,不知道跑了多少圈,心跳剧烈加快,腿脚已开始不听使唤,终点却始终不知道在哪里。

最后,他凭借坚强的毅力,坚持到了终点,拿到了万米长跑的冠军。

这样一段经历,崔维星也用到了自己创业生涯中,他很清楚自己,“喜欢长跑,这样赢的机会更大”。

市场却总是喜欢给他开玩笑。

快递物流是一个重资产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因此,拿到上市平台,对各企业至关重要。

2016年前后,通达系及顺丰,相继借壳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德邦早早就在为上市做准备,却始终未能如愿。

为了上市,公司将总部从广州迁往上海,还实现了3年连续盈利要求,及时向主管部门递表。按照公司的设想,顺利的话应该在2015年就能IPO上市。

就在这时,股灾袭来,IPO的闸门关闭,等到再次开启时,德邦不幸被排在了后面。

在等待上市的几年里,德邦的业务发生重大变化。

过去,崔维星从没想过,德邦会从零担物流跨入快递业。当时,零担市场还处于快速上升期,几乎5年就可以增长10倍,根本没有转型的动力。

但2014年之后,德邦主打的物流市场逐渐陷入增长瓶颈,增速急剧放缓。

经过国际知名咨询公司详细论证,德邦终于决定于2013年开始,进军快递市场,主打3公斤以上重货这个小众市场。

有人说,是崔维星的谨慎和小心,导致德邦进入快递行业的时间晚了,失去了最好的机会。这都是马后炮,谁有能知道,德邦早先加入与通达系的竞争,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3 -

高光短暂,盛极而衰

2018年,是崔维星的“高光时刻”。

年初,德邦股份敲钟上市,成为“中国零担物流第一股”,一时风头无两。阿里旗下菜鸟也曾向德邦伸过橄榄枝,但崔维星提出“低于200亿不卖”,最终双方并未谈拢。

这时的德邦股份被称为是零担快运领域的“顺丰”。崔维星对王卫十分欣赏,二人虽是劲敌,也是好友。

在德邦上市答谢会上,崔维星曾用“德邦是48岁的崔维星带着平均年龄35岁的高管在战斗,顺丰是48岁的王卫带着平均年龄49岁的高管在战斗” 来形容两者差别。

这一年,崔维星决定向快递业务转型,把原本零担业务与快递相结合,推出大件商品的快递服务。他宣布,将靠零担赚取利润,贴补快递,三年累计投入105亿元用于发展快递业务。

2018年“双十一”,48岁的崔维星穿着德邦工作服,一口气把一台几十斤重的洗衣机扛上五楼,送到用户门口。这似乎成为德邦全力进军快递业的最好证明。

但如今看来,进军快递业的决定似乎成了德邦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

卷入进快递业烧钱大战让德邦物流苦不堪言,对零担市场也缺乏足够的精力形成壁垒,业务流失严重,同行纷纷超车。

财报数据显示,从2016年开始,德邦营收增速就在不断放缓,从2016年的31.57%直降至2019年的12.58%,而在2020年,增速已降至6.10%。

然而,德邦始终没在快递市场打开局面,市场份额不足1%。而在零担市场,德邦也失去“零担之王”宝座。运联智库调研的数据显示,2020年安能物流以1025万吨的零担货量成为行业榜首。

胡润百富榜显示,2021年,崔维星的财富已缩水至40亿元,排名1702位。

德邦由盛转衰命运,或与崔维星性格密切相关。与几位出身草莽的同行相比,崔维星更为谨慎。

曾有德邦员工这样描述崔维星:“他有时候责任感特别强,所以做很多事情都非常谨慎,没有80%以上的把握不动手。问题是做企业很多时候决策要大胆,执行要谨慎。结果老崔反过来的决策方式就让德邦犹犹豫豫,很多决策推出的时间也晚了。”

业绩预告显示,德邦股份2021年度实现归母净利润与上年相比,预计减少3.78亿至4.91亿元,同比减少67%至87%。

如果说2018年的德邦,举目四望竟无一合之敌。而如今的德邦,更像个虚弱的老象,周围环绕着虎视眈眈的同行。

或许也正因为足够“谨慎”,崔维星会选择在此时将德邦物流选择卖给京东。有业内人士证实,德邦和顺丰也有过接触,但顺丰体系已有顺心捷达,且公司目前的重心在同城货运上。相比之下,德邦快递与京东现在整体的布局更为互补。在经历11天的艰难谈判之后,崔维星最终决定放下,将德邦交给京东。

“双方将在快递快运、跨境、仓储与供应链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并将继续保持品牌和团队独立运营。”3月11日,京东物流有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优势互补,双方将进一步提升综合运营效率,促进快递快运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品质化建设,有力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4 -

过保守的管理

快递行业的严重同质化,导致市场竞争过于激烈,德邦引以为傲的自营体系,其实与电商件的业务逻辑不符。

德邦大力转型快递并树立以电商件为核心的业务之后,这一套管理体系应该及时变化,才能适应市场。“问题是,老崔很犹豫,说谨慎也好保守也好,他认为这套体系这几年行之有效,只想小改不想大动。”

于是,曾经在快运行业叱咤风云的德邦管理系统,在快递领域却吃了大亏。根据行业内相应的信息,老崔的应对就是不停往这套系统上加东西,反而变得更加臃肿。而且由于层级没有压缩,虽然内部培训机制非常健全,但很多基层员工上升的通道被堵死,最终造成了德邦成为整个物流业出名的“黄埔军校”。

在德邦,总部和下面分公司的晋升体系是两个系统,一线员工要想上升,就要走营业员、仓管员,再是网点业务经理、区域经理、大区经理,再到城市分公司总裁的通路。可问题是整个系统非常封闭,想要跨越式的提升自己,几乎不可能。

“结果现在物流行业的高管和老板中,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德邦”,在他看来,老崔承认德邦留不住员工,“他也接受是制度的问题,但却不想改变这种制度,因为改变之后遇到的问题和风险无法控制,他还是比较倾向管理上的保守。”

市场给出了对这种保守管理和业务的反馈。数据显示,将重心转向快递后,德邦在快递业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从2018年的0.88%下降至2020年的0.68%。

最新发布的业绩预告显示,2021年公司预计盈利0.7亿元至1.9亿元,同比减少67%至87%;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公司将录得上市以来首亏,预计亏损范围在1.6亿元至2.7亿元之间。而这个成绩,还是去年下半年公司大批量裁员、力保利润后的结果。

“德邦在快递业务上亏钱是肯定的”,电商件本身运费就低,“一个快递10块钱,快递员提成1块钱,物流司机车队1块钱,扫描装车员工1块钱,卸车人1块钱,干线运输5块钱,末端快递员1块钱,公司还有例如房租、固定资产维修的额外成本再提1块钱,那么整个流程就会亏掉1块钱。”

“现在很多快递公司接电商件,都是想方设法把其中的环节用相应的管理或者技术方式合并,以降低流程成本”,许强表示,由于德邦不愿意调整管理体系,一直用快运行之有效的系统管理快递,这让员工参与快递的工种数量下不来。“零担快运针对企业间市场企业,除了考虑物流的价格,还要考虑效率和匹配的问题,因此德邦很多高效服务是可以拿到高价格的,但快递市场尤其电商件并不如此。”

这也就让这几年德邦快递业务发的多亏的也多。

而且,在去年上半年的主要财务费用中,占据最大头支出的管理费用由前年同期的8.61亿元跃升至13.42亿元,增幅高达55.91%。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德邦在快递行业都在减员增效的背景下,大范围增加的人员成本肯定会拉低德邦快递业务盈利的可能。

因此,与业绩表现欠佳相对应的是公司股价持续低迷。这几年德邦的股价从巅峰时期的每股30元,一路退至每股10元左右,市值相比刚上市时的300亿元,直接缩水近70%。

也许,残酷的资本市场让这两年一直在挣扎的老崔明白,一旦错过最佳的发展时机,保守的德邦注定要失去单打独斗的能力。

从知乎上相应帖子中反映的信息能看出,德邦与京东眉来眼去,从2019年就开始了。这一次只不过是双方最终水到渠成的一个表现。

当然,老崔不是输家。如果按照现在的股价和其持股的比例,退出德邦之后,由其控股的德邦快递大股东最高可套现60亿元。这也是物流朋友圈中大部分人惋惜德邦,但对老崔却饱含祝福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且,跟京东的合作,也确实能延续老崔心中那个对标顺丰的梦。有时候把事情做成,比自己把事情做成更重要。

图片来自网络 所有权归原作者(侵删)

【预言】微信究竟会不会被取代 ?【TA】进两次监狱,两次名校被拒收,被诬陷杀人,与天“斗”却赢了半颗棋子 【TA】负债48亿,追债人办公室随地大小便,从决定自杀到起死回生的八年 【思】合伙人,合的不是钱,而是人品 【思】人对了企业就对了“我请你来不是让你证明我错了,而是如何快速达成目标!

【惊】商界“暴君”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悟】25岁成联想接班人,27岁被柳传志送进监狱,草莽英雄终成房地产大佬!

【悟】“死于25岁,葬于75岁”,你的人生也会是这样的吗?

【新】比海底捞的服务更“毒”,可以毫无理由退货,这家超市被星巴克称为“价格警察”

【悟】30岁丧夫,36岁南下打工,放弃8000万年薪,董明珠为格力耗尽一生,图的啥?

【思】市值1万亿!他18岁被迫创业,曾多次破产、遭背叛,如今收入是BAT总和,缔造世界神话!

【醒】从卖血度日到身家650亿,红牛之父是如何逆袭成功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