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川军营长打开一座古墓,三国名将的最终归宿居然在此
据史料记载,赵云在蜀汉建兴七年病逝。但是,他的陵墓在哪里却没有明确的记载。这虽然恰好证明了其杂号将军的身份,但是也给后世的历史研究者和考古人员带来了一些麻烦。毕竟,赵云赵子龙的墓,谁又不想去见识一下呢?
时间很快就来到了明朝时期。明朝是中国小说大发展的年代,尤其是一个人的出现,将小说艺术推上了一个高峰。此人就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水浒》的作者之一。他在编写《三国演义》之前,还曾经有一部力作,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这部书在1522年正式刊行,其中首次提到了赵云陵墓的信息。据书中记载赵云在成都病逝,后主刘禅下旨将赵云安葬于“成都锦屏山之东,建立庙堂,四时享祭”。
不过,《三国志通俗演义》毕竟只是一部小说,所以该书中对赵云墓的记载,并未引起大部分人的注意,也没有被大邑地方志收录。
1609年,四川右参政曹学佺亲自带着人,前往锦屏山中进行考察。他在山下,确实发现了三国时期的土城遗址。后来经过对当地百姓的走访,得知这些土城墙是赵云所修建的。而且,赵云墓也在附近。曹学佺没有找到赵云墓,但是却看到了不少当地人供奉赵云的庙宇。于是,他采用了乡亲们的说法,算是正式确认了赵云墓的存在。这之后,大邑地方志才第一次收录赵云墓的资料,并且在清朝乾隆年间给予了再次确认。从此后,当地多了不少赵云的祠堂,香火绵延不绝。
辛亥革命之后,全国陷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而四川,更是军阀的重灾区。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军阀,天天打打杀杀,弄得百姓民不聊生。而且,四川军阀的体量太小,根本形不成自己的生存产业链,所以他们只能如同土匪一样,用聚敛地方税赋、偷坟掘墓的办法来保护自己。
中国文联出版社曾发行了《寻找三国》一书,其中就记载了开头时所描述的那一幕:一伙军阀士兵,在自己营长的带领下,打开了赵云墓,见到了其中的棺椁和随葬品。但是,这个营长,很有一些考古人员的感觉,他打开墓室后,没有洗劫里边的物品,也没有破坏墓室,而是转了一圈就走了。因此有人猜测,这个川军营长,可能是个罗贯中的书迷,打开墓穴纯粹为了猎奇。
如今,赵云墓依旧隐藏在四川大邑锦屏山下。虽然它的祠堂和享殿一度成为了学校的教室,附近还新修了公园,和土城遗址游览地,但是赵云墓却始终安然无恙。
作为三国一代名将,赵云的知名度是非常高的。若以后有机会,考古工作者可能会对赵云墓进行科学勘测和清理,并且在合适的时机对外开放。如果真的能等到那一天,不仅对丰富三国史料是一件好事,还可以为当地的旅游资源创造新的增长点。但不管是否开放,赵云墓都将会成为大邑县未来的一部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